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城市品牌建设网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一次我在苏州的传统老街上,找到了我小时候在北京街上的感觉,那些老街上有很多老树和古老的房子。再看苏州的新区,我感受到的那个环境已经没有了,现在都变成大马路,把树都砍掉了。我小时候在北京的感觉就是苏州老城区的感觉。北京咱就不用说了,因为有历史上的原因,只是从小生活在北京,长在北京,所以比较留恋当时的感觉,留恋那种安逸,留恋炊烟袅袅地随着阳光升起,大树上的鸽子、鸟儿在欢快地玩耍,院子回廊下蝈蝈也耐不住寂寞地随声附和;留恋每天在自家院子里的葡萄架下,一家人围着石桌在吃炸酱面,多温馨的场面!现在没有这种条件,也不可能有这种机会了。
各地的文化跟其承载的历史是有关系的。像北京有很多明朝遗留下来的古迹,很传统,简单中透着品味,是艺术与实用的完美结合;也有清朝的那种雕梁画栋、追求繁琐而华丽的古迹,工艺味道十足。而到南方比如江浙水乡一带,在那里能体会到小时候在北京的那种感觉,只不过比北京多了一些秀美。江南一带的家庭装饰和摆设都受明朝的影响,没有了北京那样的红砖绿瓦,而是经过传统的棕色、白色处理,简洁明快,这说明了他们有浓重的明朝文化色彩。当时清朝建都北京的时候,改变了北京的很多文化,但很多汉族文化沿留下来的东西,在南方没有被破坏和改变。到了四川这种感觉是非常强烈的,因为四川既有明朝留下来的文化,又有当地的休闲文化,感觉很传统。但现在四川的城市变化也像北京一样,逐步地迈向现代化。在改革开放以前,到每个城市还能看出每个城市的特点,而现在北京和上海只能通过街道的宽窄和建筑物的高低来区分。上海建筑物比较密集,也比较高,北京建筑物比较低而且宽阔,包括马路都给人一种宽阔的感觉。现在只能是从建筑物等方面来区分和感受城市的不同,他们之间各自的文化内涵区分越来越不明显了。
我听说以前北京批准建造建筑物的时候,是以符合北京建筑的特点为标准的。如果不符合建筑师就拿回去,只是在房顶上加一个像帽子似的饰物就能批下来。现在仍然能够看到很多这样的建筑,下面是西式的建筑,上面却顶戴花翎,没有做艺术上的处理,看起来不伦不类的。这就是只把形式当成文化,没有结合当地的人文文化特点,完全是主管部门的独断意识。有些地方主管部门对当地文化的了解是表面性的,既不懂营销,又不懂城市文化怎么延续,这对区域文化的沿袭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现在城市的营销都是一窝蜂似的把城市这个产品按照可以投资的方向包装:建一条城市主干道,建一些标志性建筑,建一个像天安门似的广场等等。但这样毫无特色的模仿会使城市成为赝品,其价值也无法体现。其实,新产品的价值不是体现在历史上,而是体现在创新上,只有创新才可能超越。现在的问题是有些很有特点和有文化积淀的城市,把特点破坏掉,把文化放弃掉了,而都去追求同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模仿,造成一个正品,一堆假冒。
城市营销重在打造自身的城市品牌,只有拥有一个响亮的品牌,在日后的城市营销活动上才能更好吸引更多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一个城市就是一个品牌,而支撑这个品牌的就是城市自身的文化底蕴。无论经济如何发展,我都希望日后的城市建设中重点不是发展的多好,更要注重如何在发展的同时让自身的城市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