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咏华 来源于:中国营销策划网
III.法律框架的指导作用及法律建设和道德建设并重的重要性
网络传播的用途多样性以及全球性特征,使网络的管理,必然要比单一地用于大众传播、而且基本上属于地域性或全国性传播系统的传统传媒业的管理,复杂得多。网络传播立法,因而具有高难度。而在信奉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的西方国家,更因网络传播立法易触及极其敏感的“言论自由权”、“信息自由权”问题而难度倍增。尤其是在美国,网络传播的立法尝试,只要涉及网络传播的信息内容,就极易被视为与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精神相冲突而引起激烈争议。例如,1996年2月,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签署了《1996电信法》,其中的第五部分《传播净化法案》(Communication Decency Act),是为保护儿童而制定的涉及传播内容的法案,该法案对淫秽信息的制作与传播作出了较为严厉的限制,规定如果有人通过因特网向未成年人传播淫秽的文字及图像,一经查核将处以罚金25万美元和最高可达二年的有期徒刑。这项立法在公布后却引发了激烈的争议,美国网络业界和学术界均有人认为它是对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所保障的言论自由权利的限制。一起诉讼案由此引发。最后,美国最高法院判定该法案违反了宪法第一修正案,否决了该法案。又如,另一项反对网络黄毒的法案――《儿童网上保护法案》(Child Online Protection Act; COPA)也招致激烈的争议,并被法院的预发禁止令(2000年6月)阻止。
在因特网立法难度颇大的情况下,业界自律和技术手段,受到了青睐。在美国,因特网委员会和ITTA在《2000年因特网发展状况报告》中明显地显示出强调在因特网管理中使用技术手段和业界自律的特点。该报告的最后部分提出了因特网管理的七条决策建议,其中的第二、三、四条就是强调要依靠技术手段和自律来规范网上行为的,其要点分别为:(2)一国的政府应让信息产业和因特网行业明确对该国具有首要意义的公共政策的目标。由于目前缺乏对网上犯罪的界定和执法机制的全球一致的意见,政府最有效的措施是鼓励开发那些人们可以用来使自己和家人免受不良信息的侵扰的工具(技术手段)。(3)政府应当依靠技术自身来实现其尽可能多的目标,技术应成为政府的首选措施。(4)在有可能的情况下,政府应当依靠因特网产业的自律。……而保证产业界制定一系列规则和标准的基石,是产业界、政府和学术界之间架起对话交流的渠道。任何层次的立法者都需要了解因特网的运作,都应向专家请教最新的网络技术,建立由技术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并定期介绍网络立法面临的困难。⑼
在我国,有关网络管理及其决策的讨论中,业界和网络使用者以道德准则进行自律和技术手段也颇受重视。已有学者提出了“自律先行,法律慎行”和鼓励开发和发展“过滤技术”的主张。⑽另一位学者在有关论文中提出,“网络新闻管理,应以伦理建设为主,在伦理建设的基础上辅之以法制建设”;并提出“网络新闻管理与传统新闻管理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它特别注重技术手段的运用。……许多管理方面的问题需要依赖技术手段来解决”。⑾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探讨因特网的社会管理及其决策,无疑具有启发思路的作用。
但是,笔者感到,在倡导发挥道德/自律和技术手段的作用的同时,仍然必须看到法律框架在对因特网的社会管理中的根本指导作用并强调法律建设和道德建设并重的重要性。从世界传媒业发展史来看,在对于传播事业的社会管理中,法律建设和道德建设具有互为支持和配合的关系。因特网作为一新型的传播媒介,其社会管理中同样需要法律建设和道德建设并重。网络道德建设作为提高业界与网络用户的素质,培养其规范自己的网上行为的自觉性的手段,当然具有自身独特的效用。但网络立法的作用,也不是其它网络管理手段所能替代的。当代社会是法制社会。法律手段是社会控制中最强有力的权威性手段。网络传播的社会管理的最根本的原则依据,毕竟要靠网络传播立法来提供。道德/自律手段不是以刚性见长的管理手段,如果离开了法律的支撑,自律的道德准则在有些情况下就可能显得软弱无力。例如,对于制裁、惩罚网上的犯罪行为,法律的强制性力量就是见效的最大保障。就服务于网络传播管理的技术手段而言,如网络监控软件技术,过滤、删除垃圾信息的软件技术等,它们的使用固然可以解决网络管理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但是这种使用本身,也需要有法律依据,需要法律原则的支持,否则也会引发关于其合法性的质疑。例如,个人固然有权为保护自己免受网上不良信息内容的侵害或“垃圾”信息的骚扰而使用过滤技术,家长为使未成年子女免受网上不良信息的侵害而使用过滤技术,也不难被接受,因为家长作为未成年子女的法定监护人,对后者负有监护责任。但是,其他人或团体等使用过滤技术、监控软件技术等技术手段,恐怕就需要有关法律、规定为之提供依据,方能不引起争议。不论是自律手段还是技术手段,在发挥自身对于因特网管理的作用中,都离不开法律框架提供的根本支撑。当然,网络立法的过程中难点颇多,这说明网络传播法律建设的艰巨性。但一些必要的网络立法,毕竟又是人类社会无法避开的。这就需要人类社会认真对待网络立法面临的难点,制定出克服难点的策略。
因特网是近年来崛起的创新事物,人们对任何创新事物的认识,都要经历一个逐步深化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和创新事物本身的发展过程同步,并且离不开对创新事物的追踪研究。因特网的社会管理,对人类原有的社会传播的管理经验,无疑构成一种挑战。应对这种挑战,制定合理有效的因特网管理决策,离不开深入研究提供的扎实依据。学术界理应对这一问题,予以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⑴United States Internet Council & ITTA, Inc.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and Trade Associates, Inc.). State of the Internet 2000. (美国因特网委员会《2000年因特网发展状况报告》。在其网站上公布,网址:
⑵ 出处同上。
⑶ 出处同上。
⑷张西明《电子网络出版物的法律法规建设》。载《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年第一期,第2-7页。
⑸ 钟瑛《论网络新闻的伦理与法制建设》。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年第四期,第20-25页。
⑹ 杨瑞明《信息高速公路与‘交通管制’――电脑时代信息传播的法律法规问题》。载《新闻大学》1996年冬季号,第41-43页。
⑺ Meyrowitz, Joshua. (1985)No Sense of Place: The Impact of Electronic Media on Social Behavior.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Paperback edition, 1986)p. 71.
⑻ Ibid., pp. 116—117.
⑼United States Internet Council & ITTA, Inc.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and Trade Associates, Inc.). State of the Internet 2000. (美国因特网委员会《2000年因特网发展状况报告》。在其网站上公布,网址:
⑽张西明《网络时代如何保障言论自由》。(“媒介法研讨会”, 2001年1月在香港召开。)
⑾ 钟瑛《论网络新闻的伦理与法制建设》。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年第四期,第20-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