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城市品牌建设网
□ 山西师范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武海顺 /文
高师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教师教育特色上。能否凸显这一特色,不仅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规格,也决定着高等师范院校在激烈的生存与发展竞争中的命运与走向
特色立校、特色强校、特色兴校,已成为中国高等院校的普遍共识。对高师院校而言,如何通过以教师教育为核心的特色建设,保证“创新型——实践型”的复合型教师人才培养质量,是高师院校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承载历史文化积淀
凸显高校竞争优势
2002年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课题组调查报告提出,大学的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由此可以看出,办学特色的内涵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从学校之间的关系看,办学特色是一个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之处,体现为“个性”;从形成的历史角度看,具有“生成性”与“延续性”;从其品质看,具有“优异性”“先进性”“创新性”;从质的规定性看,办学特色的深层结构为学校独特的文化特征;从品质的可靠性看,具有“稳定性”与“持久性”;从价值角度看,是学校的生存方式与发展方式;从社会影响看,独特的“个性”能够被社会所公认。
高等师范院校的特色建设,即是构建并发展自身的独特个性,完善并创新自身的文化结构,宣扬并传承自身的教师教育优势,巩固并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特色建设是一个长期、有序的动态发展过程。高师院校的特色建设,需要通过组合和调整教育内外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总结我国师范教育的历史经验以及其他学校的优秀经验,借鉴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促使整个体系向着良性或进步方向前进。特色建设要在前进过程中伴随创新和变革,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优势和特点,做到校有特点、生有所长。不同的学校,需要结合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地域特征确定建设的突破口与关键点,做到“准”“实”“新”“稳”。“准”,即抓准特色建设的关节点,切中肯綮,集中精力,全力突破;“实”,即建设的内容能够落到实处,具有可操作性,通过建设能够产生实际的效果,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新”,要有创新性,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引进先进的理念与成功的经验,为我所用,大胆创新;“稳”,科学规划,扎实推进,长期建设。
特色建设:
高等师范教育变革动力
高师院校进行特色建设,既是社会、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内在变革的需要。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走内涵发展的特色建设之路,是高师院校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奋斗目标。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就必须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加快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步伐。在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征途中,建设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高等院校,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正处在一个深刻转型期。这既为高师院校的发展带来机遇,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教育培养体系已经向综合性大学开放,高等师范院校失去了曾经独有的在教师教育领域优先发展的政策优势,面临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联系相对脱节,实践环节薄弱,与实践联系不密切,赖以立身的教师教育学科体系陈旧,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教师培养的要求。从办学角度看,造成高等师范院校目前困境的主要原因是:高等师范院校没有办出自身的特色,至少特色不鲜明。这样,就直接造成高师毕业生在从事教师职业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的潜力并不明显。
实施开放办学战略
形成教育品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