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匠人“针”功|苗绣“针”功夫 “绣”出幸福来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社会热点新闻

非遗传承匠人“针”功|苗绣“针”功夫 “绣”出幸福来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营销策划网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中,贵州文旅市场稳步复苏,全省各地也纷纷推出了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在浓厚的新春氛围中,独具贵州文化特色的苗绣产品几乎处处可见,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自2021年始,贵州在苗绣产业化之路上积极展开多方探索。从政策层面来看,文旅、工商、妇联、民族宗教等各部门相继出台相关文件,指导并推动苗绣产业化的形成与发展;从市场层面来看,苗绣产业协会成立,搭建产业平台,牵头组织相关企业形成聚合力量;从手艺传承来看,在政府及龙头企业的系统培训下,民间苗绣手工艺传承群体正在不断扩大;从文化角度来看,苗绣产业化的逐步形成,让更多贵州人在文化自信中充分体验到幸福感与获得感。

  被誉为“蕴藏着人类上古文明密码的哲学之书”的古老苗绣,经过两年发展,在文旅市场和时尚行业中,展现出匠人匠心的“针”功夫,又在一双双巧手和一步步探索中,“绣”出了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双重幸福。

杨文丽网络直播销售苗绣产品。 史开心 摄(贵州图片库发)

  一针一线,何其精彩!在贵州,这指尖上的功夫代代延续,在保护与传承之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春节期间,贵州旅游市场火热,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游人如织。人们在商店里流连,在苗绣产品前驻足,被精湛的针法、靓丽的色彩深深吸引。苗绣是化屋村的一张名片,在这个乌江峡谷深处的小山村,涌现出不少初具规模的苗绣工坊和生产车间。

  生长在化屋村的杨文丽,2016年决定不再在外打工,带着积攒的钱回到老家,在化屋村开办了刺绣、蜡染生产车间,7年来,车间规模不断壮大,为不少当地绣娘提供了工作机会。她虽是“95后”,但已有20年的“绣龄”,苗绣技艺几乎是刻在骨子里的本能。与此同时,她作为年轻人的创新力也在近年来充分展现。在杨文丽的车间中,手工技艺与机器生产相结合,既将传统工艺继续传承,也提升了产品生产效率,在满足高端消费的同时,又拓宽了大众消费市场。此外,她还通过网络直播带货等方式促销,销售额一步步提升,一度因“靠一针一线带领村民致富”被推上微博热搜。

杨文丽是年轻一代苗绣传承人的缩影。而在贵州各地,大批多年从事苗绣生产、技法精湛的手艺人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市级或县级非遗传承人,在政府及各部门搭建的平台上,对外展示自己的技艺。

  住在贵阳市花溪区的王启萍,2017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她掌握的花溪苗族挑花刺绣,图案和色彩构成很有艺术性。自入选非遗传承人后,王启萍的生活迎来不小的变化,不仅自己经营的小店收入提升,还有不少人上门拜师学艺。王启萍说,当地政府对这门技艺的保护下了不少功夫,不仅有各项政策支持,提供了展示平台,还建造了花溪苗族挑花刺绣馆。

  据了解,贵州对苗绣技艺的传承与保护起步较早。2013年,贵州省政府下发《关于实施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的意见》,旨在促进留守贫困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脱贫致富,各级政府及各部门持续投入,目前已培训绣娘、染娘、织女20万余人次。近年来,贵州各地也通过建设博物馆、苗绣展示馆等场馆,对苗绣历史和文化进行展示。各级政府对苗绣保护和发展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成立省级苗绣发展领导小组,并出台《贵州省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彭芳蓉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苏绣小镇入选江苏省级特色小镇
下一篇绣娘有梦:让侗绣之美再绽放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