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营销策划网
中国的刺绣艺术历史久远,是伴随着古玉器、陶器和织物而诞生的民间工艺。《诗经》《唐风》、《秦风》中有贵族身穿华丽的绣花衣裳等描写,是最早的文献纪录。而苏绣、湘绣、蜀绣、京绣是中国刺绣艺术传统的四大流派,而常州的乱针绣,是在继承了苏绣的传统技法之后,革新发展,别出一门,成为近代名闻遐迩的艺术奇葩。特别是新中国诞生之后,不仅乱针绣的名品迭出,而且大师辈出。国家外交部时常订制外国元首的乱针绣肖像作品,作为国礼赠送,促进国际间的友谊,因而名震海外,被誉为“国宝”级的艺术品。在近年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其大师的作品都有较好的市场表现。乱针绣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杨守玉及其弟子陈亚先大师。
一、乱针绣的开山大师杨守玉教授
杨守玉(1896年—1981年),原名杨韫,字瘦玉,生于常州顾家弄杨家花园,父亲早年在江西九江经营当铺,9岁时,父亲去世,哀伤的母亲带着她,重新回到常州杨家花园。
杨守玉创立乱针绣,与表兄、我国著名绘画大师刘海粟有着重要的关系。
刘海粟之父和杨母是亲兄妹,杨守玉自小和刘海粟青梅竹马,刘自幼丧母,两人同病相怜,志趣相投。刘的老家在青云坊,与杨家花园仅数百米之隔。
刘海粟是杨守玉的绘画启蒙老师。海粟自小由父亲带到上海学画,十多岁即在上海学画布景。十五、六岁时回到常州,开办绘画研习所,广招学生。杨守玉考入研习所,第一次接触到了绘画基础课程。在朝夕相处的学习生活里,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刘海粟向家姐表明了想和表妹结婚的愿望,并请她向父亲说明。
刘父得知爱子的心思以后,起初非常满意,侄女杨守玉从小看着长大,贤淑端庄,是理想的儿媳妇,而且亲上加亲。于是,按照习俗,请人测算两人的生辰八字,算命先生掐指一算,两人八字“对冲”,不宜婚配。刘父、杨母万般无奈,只能采用下策:瞒着两个当事人来个“调包计”。刘父是开钱庄的,有一位在丹阳开钱庄的林姓朋友,两人一番商议,决定让刘海粟娶朋友之女林佳为妻。
终于等来了洞房花烛夜。刘海粟惊讶地发现,坐在婚床上的佳人不是表妹杨守玉,而换了一位陌生的女子。哭过闹过,无奈父命难违,倔强的刘海粟用离家出走表示抗议,从此踏浪艺海,在画坛纵横捭阖,成为一代宗师。
可怜可叹的是,杨守玉对这段感情无法释怀,一生守望,寂寞的心扉再也没有为第二个男人开启。她一生只留下两件遗物,一是为父母作的绣像,二是当年准备作嫁妆、寄托着她全部深情与梦想的鸳鸯绣品。
1914年,杨守玉来到丹阳正则女校任教。起初担任绘画老师,后又担任刺绣老师、绘绣科主任、教授。抗战爆发后,杨守玉随正则女校内迁重庆,在重庆国立艺专继续授徒,直到抗战胜利退休回到家乡。
杨守玉凭借绘画、书法、篆刻、印章以及素描、透视等中西贯通的艺术涵养,在刺绣方面屡创新派。20世纪30年代初,她创立乱针绣,作品参加全国美展,并荣获一等奖。国民党江苏省教育厅专门授予她特别嘉奖。当时,许多人提议绣种定名为“杨绣”,杨守玉婉言谢绝大家的好意,改作“正则绣”,后人以其针法特点也称作“乱针绣”。
杨守玉创作的乱针绣精品有:《观音》、《难民》、《美女与鹅》、《拙政园》,另一幅《罗斯福像》被美国国家艺术馆收藏。《美女与鹅》洋溢着浓郁的西洋风味,绣品中央是一个少女裸体的背影,丰腴而优美。如此大胆的表达也是极为少见的。此前,刘海粟因为在上海美专首开裸体模特之风而大遭挞伐。两者遥相呼应,可谓精神知己,这可以看作是杨守玉对表兄的声援。
解放初,退休回常州的杨守玉应苏州刺绣学校之邀,前往执教,并婉拒校长之职。在苏州期间,她为苏联苏维埃主席团成员创作了一批人像绣品作为国家礼品。这批作品在苏州展出期间,轰动全城。苏州刺绣学校名声日隆,此后,在该校基础上,成立了苏州刺绣研究所。杨守玉培养出了陈嗣雪(台湾)、任慧娴(苏州)等多名高足。
1956年,60岁的杨守玉叶落归根,回到故乡定居,1981年的一个夜晚,离乡70多年的刘海粟大师回乡省亲,在常州宾馆单独约见杨守玉。那晚是他们分别后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面。两位饱经风霜的艺术大师,两个曾经“情定终身”的旷世情侣,因为命运的捉弄擦肩而过。他们的谈话在没有第三个人在场的情况下进行着。那晚以后,杨守玉再也没有走出杨家花园,整整一个星期,她安详地卧床休息,拒绝进食,直到生命的终结。
二、惟一健在的乱针绣大师陈亚先
陈亚先,1929年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58年拜杨守玉教授为师,学习刺绣和设计。40多年来,她设计的优秀作品参加国内外展览享有良好声誉。1982年设计的《幸福老人像》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奖,1983年绣制的《沙特阿拉伯国王像》和《美国里根总统像》被选定为国家级礼品。1986年,她随中国苏绣艺术展览团赴日本考察。1993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1994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常州市九届政协委员。
1954年春,陈亚先凭着刺绣的一技之长进入了合作社绣花组。不久,绣花组并入常州机绣手帕厂。
1958年,常州手工业局在人民公园举办手工产品展览会,杨守玉的《朱德委员长》的乱针绣作品像一根魔针深深地吸引着陈亚先。她决心向杨守玉拜师学艺,亲聆教诲。在她再三强烈请求下,早过花甲之年的杨守玉教授破例收下这位年近而立的关门弟子陈亚先。严师出高徒,陈亚先以“画理”入手,以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中,陈亚先终于学会了以针代笔,以线代色,采用长短交叉的线条,分层加色染色以不同线色的混合来表现绣品的空间的立体感。又掌握了通地丝线的不同走向来顺应具有光线下顺逆变化以达到乱针绣的最佳效果。师傅的严格要求和精心教授再加上陈亚先的灵动感性和刻苦钻研达到了最完美的统一。由此,陈亚先的乱针绣技艺突飞猛进,她不仅熟练掌握了乱针绣的基本技法,在乱针绣的创新上更有青出于蓝的见解。
1960年,以乱针绣为主要民间工艺的常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挂牌成立了。为常州乱针绣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陈亚先全身心地投入了乱针绣艺术的探索与创造。
1965年,中国首届工艺美术展览会在首都北京举办,陈亚先绣制的《毛主席像》、《织鱼网》等作品在首都引起了轰动,中央首长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参观后给予了高度评价。从此,常州乱针绣名扬海内外,被誉为“锦绣文采的东方明珠”。
随着乱针绣作品的不断问世和屡屡获奖,陈亚先的名字已经蜚声海内外,日本刺绣界的知名人士曾怀着“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的心情盛邀陈亚先等刺绣名家东渡传经。1986年春季的东瀛之行实质是一次大型中日文化交流活动,同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进一步加强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感情,而且更进一步提高了乱针绣的知名度,提升了乱针绣艺术的国际声誉。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20世纪90年代,陈亚先与继承衣钵的弟子孙燕云共同创建了“陈亚先乱针绣工作室”继续开业授徒。她们开始涉猎一些以前从未接触过的表现题材,积极探索一些乱针绣针法,针对表现对象的多样化,采用不同的针法来表现不同的艺术风格,创造了数十种不同的乱针绣针法,大幅度地提高乱针绣的表现内涵以及艺术价值,为中国刺绣传统工艺铺就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锦绣文采”的常州乱针绣,艺术大师刘海粟曾有极高的评价,他说乱针“就布帛上任意为之,即以针为笔,以丝为丹表,使绘画与绣法融洽一体,自成品格,夺苏绣湘绣之先声,登刺绣艺术之高峰。”